日曜日, 5月 21, 2006

看完電影"The Da Vichi Code"

老實說,小說真的比電影好看。

也不是電影拍的不好,片子裡面拍攝的手法和呈現的方式,其實很有鉅片的規模,取景和運鏡也很有名導的風格(導演是拍美麗境界的Ron Howard),但有些部分,卻也和我當初看書時"想像"的相去不遠...。所以在看電影時,就會少了那種驚豔和出乎意料"哇"的感受,覺得自己只是很清醒的看著劇情發展,還會發現哪幾段是和原著中不同,而不會把自己"融入"到劇情中。加上書中對每個人的心境描寫和轉折都比電影深刻,電影短短兩小時實在無法將原著裡這部分的好看之處表現出來,也是可惜之處。 

不過,選角都是一時之選(除了湯姆漢克不夠瘦外:P),每個人的表現都算稱職囉~下面是我對電影內容細節的一些小看法,還沒看電影而不想被我影響的人,就請自行跳過囉~~

a.在男女主角羅浮宮解謎的那一段,其實應該是很能吸引人繼續看下去的原因。但電影簡略了很多,只拍出較重點的片段,讓人少了振撼感,我覺得讓被殺害的館長演員,白脫也白躺在那受罪了....:P

b.在大反派家中解釋聖杯的那一段,倒是很能運用現代科技,讓女主角和觀眾可以很快了解,不像書中那般的冗長....

c.男女主角在倫敦解謎時,原著是描寫他們到圖書館中找答案,電影中卻用公車裡路人甲的"BenQ"手機上網找答案,有點草率也太簡單帶過 了,沒看過原著的人,只能憑男主角後來的解釋了解原因,如果一個晃神,可能就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啦~   

d.電影最後一部分,則改了原著的內容,原著中女主角的弟弟在電影中不見了,只剩祖母出來和女主角相認.....。

e.男主角最後發現石棺真正地點的那段,倒是很能感動我,導演運鏡的方式,讓在看書時比較無法想像、感受此部份的我,當下有"醍醐灌頂"之感。:P

我想,這也是當初我很期待這部電影的原因了,總希望從頭到尾都可以被"灌頂"......:P
偏偏,只有在最後才有這種感受,唉唉....有點可惜啊.....。

**也有人說因為原著內容多著重於"解碼"、“解符號“,但電影卻拍成了偵探懸疑片,著重在"抓壞人"上,因此讓電影失去了原著中原有的精彩和有特色之處。這點我也很認同,原著小說中解碼的過程是很有趣的,但在電影中卻只能簡單帶過。對於看電影是種消遣娛樂的普羅大眾而言,或許會把它當作一部"還可以"的偵探片欣賞,但對於喜愛這本小說的人,對此部電影就會有期待過高,看完後卻難掩失望的落差感出現了。

0 件のコメント: